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1篇
  免费   1892篇
  国内免费   2392篇
测绘学   600篇
大气科学   2415篇
地球物理   2650篇
地质学   4927篇
海洋学   1282篇
天文学   664篇
综合类   1044篇
自然地理   114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402篇
  2021年   439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478篇
  2017年   465篇
  2016年   573篇
  2015年   472篇
  2014年   581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540篇
  2011年   536篇
  2010年   632篇
  2009年   547篇
  2008年   535篇
  2007年   503篇
  2006年   385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335篇
  2000年   349篇
  1999年   545篇
  1998年   483篇
  1997年   435篇
  1996年   446篇
  1995年   380篇
  1994年   320篇
  1993年   305篇
  1992年   251篇
  1991年   198篇
  1990年   154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129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5篇
  1958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2 毫秒
991.
塔里木盆地塘古坳陷历经20余年勘探而成效甚微,在新的地震与钻井资料基础上,通过地层沉积对比、构造解析重新认识塘古坳陷的形成与演化,及其对勘探方向的指示研究,结果表明:1)塘古地区存在基底古隆起,寒武系自塔中向南逐渐减薄;2)本区钻揭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连续,不存在寒武系—中奥陶统的台槽;3)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期在东西两侧发育巨厚的台地边缘相带,而坳陷区相变为盆地泥岩相;4)北东向冲断构造具有分层变形特点,断裂活动始于晚奥陶世早期,冲断推覆作用主要形成于奥陶纪末。结果揭示塘古坳陷经历4期构造关键演化期:1)寒武—中奥陶世与塔中连为一体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期;2)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期受控东南板缘俯冲与碰撞作用的台盆形成期;3)奥陶纪末强烈沉降的挤压挠曲盆地定型期;4)志留纪—泥盆纪的构造改造期。该结果为盆地构造古地理研究与深层油气评价提供了基础,并提出了勘探新方向。  相似文献   
992.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石油勘探开发进入深度高达8 000 m的坳陷区,油气主要沿走滑断裂带分布,研究超深层断控油气藏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勘探开发资料分析与油藏解剖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沿主断裂带1.8 km范围内条带状分布,高效井主要分布在距主断裂带600 m范围内。油气沿断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断裂的类型、规模与性质影响油气运聚成藏,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主断裂带的规模。高效井一般距主断裂近、储层规模大、侧向封闭好,为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走滑断裂断控油气藏不同于礁滩体与风化壳“相控”油气藏,对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评价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要构造边界之一,北缘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山格局演化、高原扩展隆升与变形的地质记录。因此,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断裂构造和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构造系统形成和高原隆升过程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新生代盆地的南部边界断层F1断层结构分带、断层岩类型、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获得如下认识:1)F1断层总体走向为290°~300°,倾向北北东,倾角60°~80°,发育近百米宽的由韧性、韧脆性和脆性断层岩等组成的结构复杂的断层带;2)构造分析揭示了F1断层至少经历了 3期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为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第二期为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断层作用,第三期为近直立的脆性斜向左旋走滑作用;3)该断层近百米宽的断层带内形成于不同构造层次的韧性、韧脆性、脆性等变形现象叠加交织出现在现今地壳浅表层次,说明该断层带经历了从早期较深层次韧性变形域逐渐抬升而进入晚期较浅层次的脆韧性变形域到现今的脆性变形域的韧—脆性变形机制转换;4)根据F1断层对西秦岭北缘渐新统—中新统漳县含盐红层盆地的空间构造配置、控制和改造以及新生代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历史分析,认为第一期韧性—韧脆性伸展正断层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断陷盆地形成相匹配,活动时代为晚渐新世—晚中新世;第二期脆性高角度挤压逆冲作用与渐新世—中新世地层翘起、褶皱和底部抬升剥蚀及上新世磨拉石盆地充填相对应,活动时代应该始于中新世末期或上新世早期,持续至第四纪早期;第三期斜向左旋走滑则与西秦岭北缘断层带第四纪以来广泛发育的左旋走滑作用相对应。综上所述,西秦岭北缘新生代漳县盆地南部边界断层F1,虽然仅是北缘构造带中一条断层,但作为构造敏感带,其多期变形历史应该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演化及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如果这一新生代沉积盆地边界断层F1在渐新世—中新世一直处于伸展正断作用,那么西秦岭北缘在这个阶段应该处于地壳伸展拉张状态,渐新世—中新世漳县盆地只能是伸展断陷盆地而不可能是挤压挠曲前陆盆地或压陷盆地。因此,我们认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产生的构造挤压缩短和地壳隆升效应在中新世尚未波及到西秦岭北缘区域。F1断层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的构造反转挤压冲断和上新世具有再生前陆磨拉石堆积出现才标志着西秦岭北缘卷入青藏高原挤压构造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994.
吴升 《测绘工程》1999,8(3):61-64
图形编辑工具在地图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的自动综合系统的系统构成上一直是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文中着重讨论在WINDOWS95下坐标变换,窗口缩放,图形漫等图形编辑的支撑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995.
1.IntroductionMeasurementofCOprofilesinthetroposphereisofprimaryimportanceforimprovingourunderstandingoftheglobalsystem.Thisopinionhasbeenputforwardinthereportofthe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1985);"DefinitionoftrendsanddistributionfortroposphericCOisessential."(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1985).ThisisbecauseCarbonmonoxide(CO)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thechemistryofthetroposphereandlowerstratospherethroughitsinfluenceoverhydroxylradical(OH)andozoneconcentration.Becauseofitsshorta…  相似文献   
996.
地震前地震活动周期谱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最大熵谱方法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应用这一方法,通过对24次6级以上地震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内地震活动度的周期谱特征进行研究,得到如下认识:① 在孕震过程中,地震活动增强区内的活动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周期谱不同.正常时段的周期谱长周期与短周期并存,而震前阶段只存在短周期(平均为长周期的43%左右),长周期消失;② 震前出现短周期的时间与震级有关.8级地震一般为震前数十年乃至上百年,7级地震一般为30年以上,而6级地震一般为20~30年.对于同震级地震,其出现短周期的时间还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华北地区较西部地区长.应用坚固体孕震模式对以上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运用最大熵谱方法进行强大地震的趋势预测思路,并将此思路应用于实践,对云南武定6.5级和丽江7.0级两次地震进行了预测尝试.从而为6级以上地震的趋势预测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97.
石盐晶体生长过程中捕获流体包裹体,利用冷冻测温法得到的均一温度信息与古水温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在部分地区,利用包裹体最大均一温度评价古气候时,温度数据与孢粉学反映的气候特征存在冲突,不同晶形的石盐沉积特征,及其晶体条纹内包裹体温度代表的地质含义需进一步探讨。笔者在分析经典测温数据的基础上,观察常温蒸发实验中漏斗晶和人字晶的形成及生长过程,分析了不同温度段均一温度与气温、水温之间的关系。结合现代气象记录数据,分析了最大均一温度评价气候时存在的局限性。研究认为:漏斗晶晶核形成与卤水表面,包裹体温度受温度和气压共同影响,漏斗晶在卤水底部绕核生长,漏斗晶外围包裹体温度对应水底温度,沉入水下后漏斗晶生长缓慢,包裹体最大温度可能代表年度最高温度,以此为指标评价气候得出的结论过于炎热;人字晶是多个漏斗晶之间的桥接部分,大部分形成于卤水蒸发将近结束之时,人字形条纹内包裹体温度受气温和地表温度共同影响,地表温度远大于气温是造成包裹体最高温度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通过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对上、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研究,来分析内蒙古高原岩石圈的三维构造和物质运动。地体拼合属于岩石圈挤压力较小而作用期较长的造陆作用,以内蒙古中部地区为典型代表。此区域现今包括南阿穆尔- 兴安地体西南部和锡林浩特两个元古宙地体,以及形成于太古宙的华北克拉通地体。索伦山- 西拉木伦河断裂是锡林浩特和华北克拉通地体的缝合带。发生在二叠纪的锡林浩特和华北克拉通两个地体的碰撞拼合,造成古亚洲洋南支的封闭,同时也在两个地体之间,形成了索伦山- 西拉木伦缝合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俯冲带。古亚洲洋封闭后,华北克拉通地体继续向锡林浩特地体下方陆- 岛俯冲,形成了宽度为60~120 km的华北克拉通北缘俯冲带。此俯冲带地层向北倾斜,上地壳变形严重,岩石圈地幔破裂充水。锡林浩特地体在石炭纪处于南阿穆尔- 兴安地体南方古亚洲洋北支俯冲的岛弧带位置,在二叠纪和华北拼合时又处于华南克拉通北方古亚洲洋南支俯冲的岛弧带位置,幔源岩浆侵入频繁。在中生代拼合后又处于地壳转变为拉张的阶段,幔源岩浆侵入作用有增无减。由于幔源岩浆侵入作用时间长久,岩浆化学分异会更加彻底,锡林浩特地体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99.
实验较好地模拟了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SiO2“释放-局部迁移”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400℃条件下,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在韧性剪切作用下分解,解释出大量SiO2,在成矿流体的参与下发生局部迁移,聚集。要使SiO2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富集,还需要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如脆性剪切变形)。  相似文献   
1000.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下游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几何轨迹结构,并从几何形态、结构特性和现今活动性三方面对其进行自然段划分;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估算活动断层不同区段轨迹结构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一个断层段具有一个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现今活动性越强;其中,仙女山断层带中段分维值最高, D= 1257,而松园坪断层北段最低, D= 1018。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发现:仙女山断层带是清江下游现今活动最强的活动断裂;仙女山断层带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间歇式 分段振荡迁移的特性;时间上地震活动期为1~5a,相对平静期为10a 左右;空间上地震活动从南段开始,振荡迁移到北段,然后又向中段迁移,目前地震活动似乎正在向中南段边界迁移;并且,中南段断裂轨迹结构比北段复杂,分维值也高,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未来仙女山断层带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 Ms= 50 级左右)将主要集中于中南段,而不是北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